我的文学时代——与狮身人面像的永恒对话

“作家永远改变不了时代,但可以指出它的失落”——对于苏童而言,时代格局的大或小,本质的好与坏,皆不是一个作家应该耿耿于怀的。或许大小好坏并不存在,而每个时代都如一座矿山,作家的任务就是发觉其隐藏的珍奇异宝,梳理人与时代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。这种对话是永恒的,因为时代书不尽写不完,而其面貌如狮身人面像般多变且无形。作家有时陷入时代的漩涡,有时则被时代架空,如徘徊的幽灵。无论如何,这种对话是孤独漫长的,是深刻且细腻的。这是文学的荒谬,亦是文学的神圣。

ST activity2

2014年11月15日,由周敏教授主持,南大中文系与华裔馆合办,苏童的讲座“我的文学时代”,吸引了约两百多名读者。大家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走进南大人文院大礼堂,走入一场与时代的对话中。苏童打开话匣子,便如一条蜿蜒的苏州小河逆流而上,将听众摇曳至他的文学源头。从1983年正式发表第一篇小说,到1979年一篇有头有尾的作品之诞生与退稿,苏童不断将自己的文学启蒙推前,推至1971年的一个夏夜,在此起彼落的杂音中,在红色恐怖的笼罩下。

ST activity3  ST activity4

化工厂的高音喇叭阻断了一则鬼故事,同时开启了对时代的记忆与思考。苏童的写作与鬼怪幽灵结缘,也与死亡和寂寞有关。从那场差点夺走他生命的疾病之隐喻,到那条生命力顽强的丑陋金鱼,苏童娓娓道来,将那些童年的碎片拼组镶嵌成他的文学版图。而这些经历皆是“十三不靠”的庞杂凌乱,但却巧妙地罗列成苏童的文学轨迹,一方面无比真实,一方面无比荒谬。而在浸泡于血腥里的60至70年代,苏童的天空依然是蓝的:没有恐怖,没有沉重;而是浪漫,甚至欢乐。这种与历史大叙事格格不入的经历,使他保有一份纯真,存有几许想象。

ST activity6

当与时代的对话告一段落,苏童与观众的交谈便随之开始。大家踊跃发言,在近一个小时的充裕时间下,依然无法让所有人提问。有幸发问的观众把握良机,而苏童则侃侃而谈。从电影的传播到对韩寒的看法,苏童细腻的答复亦是他演讲的延伸。最后,苏童为读者签名与合影,为时代的对话留下印记。

ST activity5

图/文:周昊

稿于:2014年11月15日

文章来源:华文文学创作暨驻校作家计划